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科研战“疫”】邹薇受省委书记、省长邀请参加专家座谈会

发布日期:2020-05-11    点击:

新闻网讯(通讯员沈仕雄)5月8日下午,省委书记应勇,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晓东请来8位省内外智库、高校、企业的专家学者,为湖北省疫后重振和“十四五”规划编制把脉开方、建言献策。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邹薇教授应邀出席,并以“危中寻机,双轮驱动,谋划湖北经济发展新格局”为主题进行发言。

参加座谈的专家学者还有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学术委资深研究员张燕生,信中利资本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汪潮涌,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湖北省社科联主席赵凌云,湖北大学副校长肖德,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青平,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马新强等。大家围绕大力发展创投行业、抓住疫后重振契机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生命健康和数字经济产业、促进湖北外资外贸发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等主题,提出意见建议。

应勇边听边记,不时与邹薇等专家学者探讨交流。应勇说,各位专家对湖北饱含深情、对湖北发展充满期待,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我们听了深受启发,将认真研究、充分吸纳。


邹薇发言主要观点及内容如下:

新冠肺炎疫情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灾害,给世界经济、我国经济都造成了巨大影响。疫情冲击“生命、生产、生活、生态”,在短期对经济活动的冲击尤其明显,湖北、武汉都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以疫情为鉴,认清短板和条件

我们分析了一季度经济数据各项指标,各省市经济表现呈现出较大异质性。一部分原因是疫情本身的影响程度以及各地的防控措施,但是更多的原因是各省份在经济基础、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增长要素和动力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以疫情为鉴,一些发达省份积极应对外部冲击,增强经济运行的张力和韧性,以下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一是注重实体经济。如广东、江苏、山东、河北等省份都具有门类齐全的实体经济,比如江苏电子、石化、钢铁、汽车、电力等产业,在疫情期间稳定生产发挥了支柱作用。在“万亿GDP俱乐部”城市中,南京是唯一一个实现了一季度正增长的城市(1.6%),江苏的南通、无锡、常州、徐州一季度下滑幅度也都远低于同类城市。

二是培育新经济。浙江、四川近年来积累形成的电子商务、数字经济集群逆势增长,产生了积极作用。2020年一季度,杭州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6.1%,占GDP的24.2%,从而成为稳经济的最大助力。成都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加30%以上。

三是提升现代服务业。上海一季度GDP-6.7%,但是第三产业仅下降2.7%,其中传统服务业均出现下滑,而以互联网、数字化和科技创新为依托的相关行业较快发展,信息服务业、金融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等行业逆势增长,合计拉动全市经济增长3.1个百分点。

四是坚持经济开放。许多省份开拓“一带一路、东盟等海外市场,一季度河北、山西进出口分别增长7.3%和15.9%。

与发达省份相比,湖北经济的短板恰恰体现在这些方面:实体经济大而不强,多为资本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新经济势大力薄,龙头企业少,竞争优势不足;现代服务业薄弱,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外开放严重不足,外贸依存度不足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个百分点。市场化水平偏低、资源配置体制机制不健全等也是影响湖北经济的严重短板。

当前,中央已经决定对湖北经济发展提供一揽子政策支持,这是湖北疫后经济重振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充分认识和发挥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优势,即 “位”(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地位、交通天元的区位、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倡议交汇的定位)、“人”(人口、人力、人才、人文)、“水”(水资源、水生态、水产业、水通道)、“地”(地理、地貌、地利、地产)、“产”(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从经济总量规模、供给侧结构、需求侧结构、政府财政金融、居民生活收入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综合评估,湖北经济基本面良好,疫后经济发展前景可期。

以人为本,“聚人气保民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湖北疫后经济恢复和发展,要把“人”放在第一位。

一是用足“人口”优势,特别是发挥湖北省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结构(性别、年龄、学历结构)优势,要采取有效的财政税收措施,保就业、保生活,积极有效应对老龄化社会、后脱贫时代的托底和保障问题,建设“宜居大省”。

二是发挥“人力”优势,特别是利用好本地高校培育的大量高技能人力资源,对应届大学生实施“2+20计划”(即给予留鄂应届大学生2万元生活补贴,对大学生创业给予20万元孵化支持),满足高端制造的人力需要,建设“制造强省”。

三是汇聚“人才”优势,发挥“以人才引人才”的作用,创造条件让海内外人才“乐意来、留下来、干起来”。促使更多高层次拔尖人才集聚湖北,建设“创新强省”。

四是弘扬“人文”优势,做足“唯楚有才”的大文章,凸显湖北作为长江中游文明发源地和繁盛地的历史文脉,提振湖北人民的信心和精气神;利用市场机制对接大数据、数字化、智能化,打造“大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

以长远为要,推动实施“双轮驱动”新一代产业振兴蓝图

面向十四五规划,要提前谋篇布局,提出“双轮驱动”,即打造两个国家级创新产业基地。一是大力发展新一代国家生命健康创新产业基地。湖北具有四个关键发展条件:其一有产业基础:据2019年全国生物医药园区竞争力榜单,在参评的189个园区中,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位列第4(前三分别为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苏州工业园区)。分项指标: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人才竞争力位列第1,技术竞争力第5,龙头竞争力第6,产业竞争力第7,环境竞争力第7。其二有科研支撑:湖北有大批医学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和医院,疫情期间与援鄂专家团队形成了跨学科跨区域大合作。其三有发展潜力:2019年全国生物医药产值占高新区产值24%;高达1.8万亿的医药产值都在园区中产生,这个数字占据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总量的40%,并在持续增长中。其四有巨大需求:世界各国对生命健康产品的需求巨大且持续上升,我们应该有使命感,为人类生命健康做出中国贡献。

因此,建议湖北争取获批建立中部首个国家生命健康创新示范区。在湖北建设全国最大的突发公共卫生医疗制造中心、国家应急储备与供应链调度中心。重点关注生命健康产业创新,打造全生命周期、全民覆盖的生命健康产业链,培育生物工程、生命科学技术、精准诊疗、高性能医疗设备、公共卫生器材、制药、康复、健康教育、社区卫生等新兴产业。尤其是发挥新冠疫情先发科研优势,推进湖北免疫学、流行病学、心血管与脑科学、生命支持科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新一代国家数字创新产业基地。据2019数字经济报告,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超30万亿元,占GDP 34.8%,是面向未来的重要产业。但是,2019年10月国家发改委批准6地启动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创建工作,中部地区尚空缺。建议湖北尽快争取获批建立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培育发展数字经济新兴产业,包括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共享平台、数字安全与网络安全、数字应用场景,以及光通信、新型显示、智能终端、5G通信 、人工智能、云计算、工业物联网与边缘计算的各应用场景等,由此推进“光谷2.0”“数字光谷”建设。

“双轮驱动”基础上,推动“一业带百业”,发展一大批新兴产业集群。包括高端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激光增材制造、激光精密焊接、激光高端装备、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国家网络安全产业集群(网络通讯新基础设施、高性能网络安全设备、网络监控与信息安全保护、网络数据储备与分析);航空航天产业集群(航空航天装备、民用航空器、航空零部件等);新一代汽车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一代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新一代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在刚实现量产的64层3维闪存芯片基础上,布局发展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芯片封装测试、芯片材料产业链);地球空间信息产业集群(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球空间信息平台建设(北斗)、地球空间信息产品开发、地球空间信息应用服务);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新能源应用、先进电子装备与智能电网、石墨烯、新兴功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农业与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新型农业现代化设备、食品加工、体验式农业等);康养文化产业集群(医疗康养、老龄康养、乡村旅游、生态保护与循环经济产业、中药材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湖北疫后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化危为机,要认清危中之需、找准危中之机。在未来5至10年,应着力建设新一代国家生命健康创新产业基地和新一代国家数字创新产业基地,补齐生命健康、数字基础设施短板,推动产业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绿色发展、持续发展,打造引领中长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开创湖北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编辑:付晓歌)



Copyright © 2020武汉大学新冠肺炎防控专题网站

投稿邮箱:wdxw@whu.edu.cn

关闭